1.服务简介:智能运维系统解决方案以装备远程运维服务为着力点,创新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将数字孪生技术与装备运维管理相结合,采用物联感知、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周期性采集装备的运行状态,并进行监测、存储、分析和上报,实现了跨区域、多场景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异常报警、故障诊断与预测等功能。
2.服务内容:
根据装备特点,提供的服务包括:
1)数据采集方案定制:针对设备不同的工况特点,采用多类型的振动、声呐、相机等智能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期间的波形、温度、音频、图像等信息,实现对设备状态的采集;
2)基于数字孪生系统的实时状态监控:通过数据驱动、虚实映射、控制优化等数字孪生技术 ,从信号、音频、图像等多维度实现虚实同步、迭代优化的智能化运维监测;
3)故障诊断和预测:运用支持向量回归、灰色关联分析等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运行状态分析、状态参数预测等模型,对多通道感知数据实时分析,实现多形态异构数据管理;
4)基于AR/VR的维修工艺指导,实现数字化维修工艺管理,将三维工艺和AR眼镜结合,实现交互式的维修引导,每个工序有明确的作业要求,保障现场维保作业的质量。
3.服务流程:需求调研—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商务谈判—详细设计—定制化设计开发—数采部署—集成调试—试运行—项目验收
4.服务团队:具备机械设计、智能感知、智能传感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团队成员235人,包括系统开发工程师、算法开发工程师、现场实施及服务工程师,以及行业经验超过10年以上的专家。
5.服务工具:基于数字孪生的装备智能运维系统开发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6.服务标准:定制化数据采集方案,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采集,创建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将设备的各类数据进行虚实映射,分析设备的健康状态及运行状态,替代人工完成部分巡检的任务,降低企业运维成本。
7.服务成效:已在多家企业、港口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效,平均降低运维人员劳动负荷12.53%。通过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优化维保作业任务,减少维保费用,年度可降低10%的维保费用。
8.收费标准与收费依据:依据设备数量及项目复杂程度评估收费。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智能制造功能平台”)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上海电气、上海自仪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是上海市首批获准建设的功能型平台之一。2017年,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基础,正式落地临港开启建设,并于2020年9月成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型平台。目前,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在临港新片区已拥有2万平方米的研发场所和6.8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厂房。2021年8月,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入驻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创新魔坊一期。 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坚持以“明确的应用场景、鲜明的技术特色、清晰的成果形态”为导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好用、可靠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在智能制造领域,重点聚焦智能感知、智能作业和智能管控三大共性技术研发方向,相关成熟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已在汽车、船舶、装备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经过5年多的产业深耕,以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燃料电池、轻合金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引领产业,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使产品链-技术链-产业链加速创新融合。 智能制造功能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19年3月,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建成未来制造体验中心,并成立了中国首个弗劳恩霍夫协会项目中心-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同时,借鉴英国国家智能制造未来计量中心的模式,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蒋向前牵头,合作共建中英智能测量与质量工程中心,建设数字计量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打造高端精密测量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