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简介: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国防科技的需求,高性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成为各国研发的重点。其中磁性金属粉末具有良好导电性与极强的磁导率,兼具电损耗和磁损耗,在高温环境下较为稳定,成为优秀的吸波材料。但过大的金属颗粒由于电磁波的趋肤效应导致吸波性能较差,且磁性金属的耐腐蚀性较差,上述两缺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所以开发具备强耐蚀特性的新型纳米吸波材料是关键。
本项目基于高熵效应,创新性地选择Fe,Co,Ni三种铁磁性金属元素,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三元合金,同时掺杂Cu,Mo,Sn,Al,Zn等元素提高合金的抗腐蚀性与耐高温性,获得100~500纳米尺度且分散度高的球形粉末,解决传统磁性吸波材料抗腐蚀性和高温磁性弱的问题,满足现代吸波材料“薄、轻、宽、强”的应用要求,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拥有专业从事高性能吸波材料开发的技术与服务团队,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所开发的纳米级高熵磁性金属粉末具有优异的耐蚀和吸波性能。团队主持国家、博士后和省市等基金项目6项,企业项目20余项,总经费超2000万。发表SCI论文30余篇(top期刊15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团队负责人入选太仓市和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团队坚持产学合作、科教融合,通过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和材料等服务,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2.服务内容:
(1)提供不同Ni含量的三元FeCoNi纳米合金粉体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①优化后合金粉体的成分、配比、性能;
②常温液相法的具体工艺参数。
(2)提供基于FeCoNi且掺杂少量非磁性元素的四元纳米合金粉体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①合金粉体中非磁性元素种类、含量及性能;
②不同制备技术的具体工艺参数和调控方法。
3.适用范围:
用于屏蔽电子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电磁辐射;
用于高温和腐蚀环境下有害电磁波的吸收。
4.服务流程:
第一阶段:签订合同一个月内完成不同Ni含量的三元FeCoNi纳米合金粉体材料设计与试制。
第二阶段:签订合同45天内完成基于FeCoNi且掺杂少量非磁性元素的四元纳米合金粉体材料设计与试制。
第三阶段:签订合同两个月内完成小批量粉体的制备。
第四阶段:签订合同三个月内完成优化后产品的试制。
第五阶段:签订合同四个月内完成对企业方的人员培训,完成验收。
5.收费标准:
支付方式:银行转账。
分期支付:
(1)合同签订,完成50%支付;
(2)验收和结题,完成剩余50%支付。
6.服务团队:
联系人:陈忠元;联系方式:18016266589,chenzy@sues.edu.cn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是工学、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牵头单位、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松江、长宁、虹口等校区,占地近1470余亩,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约2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约8亿元。现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数理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机构,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持续增强科研核心创新力。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1个,Ⅳ类高峰学科1个;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学科科研平台14个;建有高等研究院。自2015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7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83项。先后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5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3项,获得专利授权2700余项。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把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重中之重。现有教职工19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58%,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兼职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部级人才称号获批者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