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简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转盘显微镜/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
2.服务内容: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ZEISS LSM900O为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常用的科研仪器设备,可对固定样本进行多色荧光及透射光成像、三维成像及重构、大视野拼图、光谱扫描及拆分、共定位分析等实验。
转盘共聚焦显微镜Olympus SpinSR 采用新型的Nipkow系统,可实现多色长时间超高分辨(120 nm)成像,成像速度快(200 fps),光毒性极低,适合长时间活细胞成像。本套设备配置了两个量子效率峰值高达95%的背照式sCMOS相机,配备了405 nm, 488 nm, 561 nm, 640 nm四根全固体长寿命激光器。搭载了硬件超分辨模块,搭配专利的软件超高分辨算法及100× NA 1.5的万能平场复消色差高分辨油浸物镜,共同实现转盘超高功能。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FV1200配置405 nm,AR(458 nm、488 nm、515 nm)、559 nm、635 nm激光器,可进行固定或活组织和细胞的微分干涉及荧光的断层扫描,多重荧光的断层扫描及重叠,实时动态扫描及其动态构建,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各项指标定量分析,组织与细胞的三维结构动态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分析,光漂白后的荧光修复(FRAP)等。同时配有东海希多(TOKAI HIT)显微镜用培养装置,可以很好地开展活细胞成像监测和功能分析。
3.适用范围:适用于组织和细胞中荧光标记的分子和结构检测、荧光强度信号的定量分析以及其他生物学应用。
4.服务流程:电话沟通预约,下单,委托测试
5.收费标准:300-400元/小时
6.服务团队: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黄勋娟,021-5492302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10月11日,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 研究所致力于重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病原学、免疫学和疫苗学理论,突破未知病原检测和疾病免疫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发再发传染病研究国际合作,为全球公共健康提供创新理论、策略和解决方案。主要科研方向有: 重要病原与宿主互作的机理及应对策略:围绕呼吸道、消化道、体液、媒介等途径传播的重要病原,阐明病原致病性、宿主易感性以及免疫应答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基础,揭示病原在宿主体内建立急、慢性感染的关键机理, 探索感染预防和临床干预的措施。 重要病原发现、溯源及传播机制:围绕病原发现、监测、预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病原分离、鉴定、溯源、进化与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支撑重大传染病的全球监测与预警。 传染病防治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聚焦传染病防治药物研发、疫苗创制、免疫诊治的前沿技术,重点创新抗体药物和新型疫苗研发及制备技术;建立疫苗和抗体研发及评估的实验平台,完善防治技术与产品创新链。 传染病与人体微生物组:研究全生命周期中,人体共生微生物与宿主的共进化规律和调节宿主生理、病理的机制,揭示人体共生微生物在病原感染与致病过程中的微生态影响,及其在免疫响应中的作用,并发展相应的检测诊断技术和干预策略。 研究所设有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发育与健康研究中心等学术单元。截至2024年5月31日,有研究组30个。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设有生物学、基础医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及博士后16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2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20人;在学研究生23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籍189人(博士101人、硕士88人),联培生43人。 研究所支撑部门即科技基础部,内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科技基础支撑中心、生物安全办公室、生物安全政策研究中心。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党政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监审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合署办公)、科技发展与合作处、人力资源处(含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