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年数:2
产品数量:--
服务次数:--
机构简介

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从事合成纤维制造与加工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现转型成一家技术服务型企业。具有在合成纤维制造工艺技术及相关的设备、测试技术、信心技术和加工助剂等领域进行综合开发的能力。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涤纶、锦纶、丙纶、腈纶以及芳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累计获取各类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80多项曾分获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成果或科技进步奖,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一部分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水平。 近5年来,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研究解决海岛纤维的高污染问题,以及废弃海组分的循环再利用技术。 一、基础研发类成果介绍: 1)循环再利用聚酯(PET)纤维鉴别方法 国内再生涤纶原料来源已非常复杂,如废丝、废浆、废膜、废旧纺织品等。工艺路线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不仅有瓶片纺物理法再生涤纶、泡料纺物理法再生涤纶、DMT工艺化学法再生涤纶,还有伴随增粘、调粘、部分醇解再聚合的物理化学法再生涤纶、BHET工艺化学法再生涤纶等。用本方法借助计算机可以快速、正确鉴别再生涤纶和原生纤维,重复性、再现性好,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空白,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该成果荣获上海市标准化学术成果一等奖。 2)碳/碳复合材料基础研发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碳纤维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碳/碳复合材料技术又严格保密,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碳纤维预氧丝研究的科研单位,并与孙晋良院士联合研发出纯国产化航空航天碳碳复合特种材料,为神八、神九、神十、神十一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配套研究做出贡献。 3)高强高模芳纶14纤维的基础研发 美国杜邦研制的聚对苯纤维PRD49-1,单体原料贵,纺丝原液难以储存,终止研究,转为生产芳纶1313,芳纶1414。而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研制出全对位芳纶14,其具有不熔、耐燃、高强高模等特点,作为军事战略物质保存。 4)全国合成纤维工业科技情报站设立于我所,公开发行的《合成纤维》杂志累计获得的软课题奖项如下: 涤纶高速纺丝情报研究 荣获上海市二等奖、纺织部情报优秀成果奖 1982年鉴定 异形纤维情报研究 荣获上海市三等奖、纺织部情报优秀成果奖 1982年鉴定 高吸水腈纶情报研究 荣获上海市纺织局成果奖 1982年鉴定 改性涤纶情报研究 荣获上海市纺织局成果奖 1982年鉴定 制定纺织工业局“六五”化纤规划 荣获上海市纺织局科技成果奖 1982年鉴定 “六五”和“七五”期间合成纤维科学技术预测 荣获上海市纺织局二等奖 1983年鉴定 丙烯腈水相聚合情报研究 荣获上海市三等奖、纺织部优秀情报奖 1983年鉴定 产业用化纤情报调研 荣获纺织部优秀情报成果奖 1984年鉴定 化纤近况与小化纤改造 荣获纺织部优秀情报成果奖、上海市纺织局三等奖 1984年鉴定。 化纤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情报研究 获上海市纺织局二等奖 1984年鉴定 二、产业化技术落地案例介绍: 1)年产1000吨芳砜纶耐高温纤维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生产有机类耐高温纤维,并设置较高的技术壁垒。我所自主研发的芳砜纶纤维,经过数十年积累,已经贯通了成纤高聚体合成、纤维成型、溶剂回收等基本工艺技术,并连续产业化生产,为我国的有机耐高温产业链发展做出贡献。 2)聚乳酸纤维工业化生产及产品开发,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聚乳酸PLA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是打破全球塑料污染的一把利剑。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通过十年研究,在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确定了纺丝级聚乳酸切片的相对分子量分布、消旋度、残存单体量的要求。 3)PP/PET双组分复合纺粘法无纺布工艺与装备自,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 纺粘法无纺布具有流程短,产量高,品种多,产品性能优越,成本较低,用途广泛等特点,本项目将复合纺丝工艺和非织造布的技术结合,行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和设备软件包,完成了一套年产量3000吨双组份PP/PET皮芯复合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 4)双组分海岛复合短纤维开发,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于2003年实现国内首家年产量2000吨全部国产化的定岛型海岛纤维短纤维生产线,产品规格为纤度2.5-5旦,内含37岛,海岛比例为30/70。为后续国内海岛纤维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联系我们
联系人:
李赛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上海,杨浦区平凉路988号8号楼703室
资质证书
暂无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