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简介:
视觉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视觉识别技术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算法,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和理解视觉场景。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医疗诊断、自动驾驶、零售与电子商务、农业等。
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识别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在软件方面例如复杂场景下的物体识别与跟踪(光照变化、遮挡问题、背景杂乱等场景)、数据隐私和安全;在硬件方面例如图像采集与处理设备、光源与照明设备、传感器与运动控制、硬件集成与兼容性等方面。
针对上述关键技术难点,本团队提供视觉识别的软硬件技术研发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和算法优化,提升视觉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硬件设备与上层软件系统之间的协同与优化,为视觉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服务内容:
(1)图像质量与成像问题研究
图像模糊和噪声:由于光照、摄像机、场景等因素的影响,图像可能会受到模糊和噪声的干扰。这种干扰会给后续的图像处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影响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光源与成像:不同材料物体表面反光、折射等问题都会影响被测物体特征的提取,是机器视觉检测要攻克的难关。例如,玻璃、反光表面的划痕检测等,很多时候问题都卡在不同缺陷的集成成像上。
(2)目标检测与识别挑战研究
视角变化:同一物体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现,视角的变化会导致物体在图像中的形态和大小发生变化,这给物体识别和跟踪带来很大的挑战。
大小变化:物体可视的大小在真实世界中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同样会影响图像识别算法的性能。
遮挡问题:目标物体可能被其他物体遮挡或者被视角遮挡,导致只有物体的一部分(甚至小到几个像素)是可见的,这增加了识别和跟踪的难度。
复杂场景:在复杂场景中,背景噪声、光照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干扰目标物体的检测和识别。此外,复杂场景中的目标物体可能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特征,使得识别算法难以准确区分。
(3)数据需求与计算量问题研究
数据标注与获取: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标注工作通常非常耗时和费力。此外,某些特定领域的数据可能难以获取,限制了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
计算资源需求:视觉识别算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支持,尤其是在处理高分辨率图像和实时视频流时。这要求算法具有高效性和实时性,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4)隐私与安全问题研究
在许多计算机视觉应用中,图像数据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因此,数据隐私和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图像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同时确保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算法的可解释性与透明性研究
机器视觉系统的决策过程通常被视为黑箱,难以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这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可能引发信任和接受度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开发可解释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以及建立相应的解释性标准和框架来确保系统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6)配套硬件结构优化设计
图像采集与处理设备、光源与照明设备、传感器与运动控制、硬件集成与兼容性等硬件优化研究,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与上层软件系统的无缝对接。
3.适用范围:
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医疗诊断、自动驾驶、零售与电子商务、农业等。
在工业领域,它可以代传统人工检测识别,提高识别效率与质量;
在安防监控领域,视觉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异常检测;
在医疗诊断领域,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医学影像分析;
在自动驾驶领域,它可以帮助车辆识别道路标志和障碍物;
在零售与电子商务领域,它可以用于产品识别和库存管理;
在农业领域,它可以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和识别病虫害。
4.服务流程:
(1)根据委托方需求进行深度沟通;
(2)签订技术开发合同;
(3)开展项目具体研发、给出技术解决方案;
(4)提供研究报告等结题资料。
5.收费标准:
收费区间:10-100万元
具体根据双方商讨,并由双方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合同约定金额。
6.服务团队:
由具有丰富项目研发经验的团队主持,团队成员涵盖软件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等。
联系人: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陈教授 17521276319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可授予21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394人,其中专任教师2,352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969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4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24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454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272人,硕士研究生15,940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341人。 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9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学校主办和承办人文社会科学类中文学术期刊23种、英文学术期刊4种,两校区图书馆馆藏印刷型文献总量480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58个(450个子库)。